【行傳講座】何謂策略溝通 世新院長來解密
【記者郭晉怡/採訪報導】
隨著媒介科技與全球化的發展,傳播策略的問題開始浮現,新型態的消費者體驗形式如虛擬實境、遊戲化等,讓不同傳播方案的界線、特定傳播活動的效果於事後難以被單獨有效檢驗,故行銷傳播管理所於3月12日邀請到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胡光夏,與同學們分享人們選擇以「策略溝通」取代「傳播策略」的原因,即策略溝通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對話,可確保傳播效果合乎預期,因此逐漸被廣為使用。
▲胡光夏院長與行傳所合影。
以目的性溝通做先鋒 共創參與式價值
胡院長首先向同學們釐清策略溝通一詞的起源,他表示策略溝通並非是新詞彙,其源於1994年,與波斯灣戰爭有關。策略溝通主要透過與人建立長期友善的關係,讓人自願處在已設定好的情境中,甚至不自覺採取某些行動並影響他人。胡院長接著以2021年美國國會大廈遭闖入為例,川普於各大媒體平台指控選舉舞弊,引發支持者群起衝進國會大廈示威抗議,最後共有超過300人在事件中被起訴,但川普本人不僅全身而退,其對選舉舞弊的指控也確實得到社會關注。胡院長表示,在達成自身目標的同時,也讓對方感受到自身決策具有意義,即是策略溝通的展現。
▲胡光夏院長講述策略溝通的起源。
借助媒體影響力 以假亂真難把關
分享完策略溝通的運用後,胡院長指出了策略溝通帶給社會的挑戰,由於策略溝通是長時間的布局,拆解議題的操弄並不容易。胡院長以2014年俄羅斯成功兼併克里米亞為例,當時俄羅斯利用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於訪問中傳遞假訊息,接著引用媒體的報導宣傳假新聞,加深謠言的可信度,造成克里米亞內部嚴重分裂,導致俄羅斯入侵時,克里米亞只能束手就擒。柴契爾夫人曾說:「媒體是恐怖主義的武器」,這是因為極少有人會在複製及傳遞訊息的過程中花時間查證訊息真偽。策略溝通挾帶著龐大的影響力及說服力,容易淪為動搖人心的工具,因此媒體需承擔起責任,替民眾把關訊息的真偽。
▲胡光夏院長向同學分享俄羅斯成功兼併克里米亞的例子。
強化策略功能 提高溝通效果
策略溝通的做法隨著社會科技、文化的變動而改變,過去策略溝通多用於軍事上,成為達成決策目標的工具,然而媒體的興起讓訊息來源越趨複雜,因此在交流時認真傾聽變得越來越重要。現今的策略溝通除了強調組織的目的性外,也將對關鍵目標的理解、關係的經營,以及管理概念納入決策過程中。故策略功能的轉變,不僅象徵著社會變遷,更重要的是讓溝通更具有績效。
▲同學們認真聆聽胡光夏院長的分享。
胡院長透過舉例的方式將策略溝通具體化說明,讓此堂講座不但有趣,也讓同學們有不同體悟。除此之外,胡院長也提醒同學,策略溝通已不再是單向發話,而是藉由雙向溝通,提高溝通效率,因此若要實踐策略溝通,雙方達成共識的建構是必經過程,進而才能共創互為主觀的意義,影響對方的態度、認知,甚至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