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2021-04-09 反思性平教育 不讓先天差異成為藉口

【行傳講座】反思性平教育 不讓先天差異成為藉口

【記者郭晉怡/採訪報導】

在父權至上的傳統社會中,流傳著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性別不平等觀念,隨著時代的進步,性別教育推動人民思想的轉變,讓社會越來越重視性別平等。4月9日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邀請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蘇芊玲監事,與大家分享台灣在性別議題上的推動歷程,以及反思未來將面對的問題。

蘇芊玲監事(前排中)與蕭蘋教授(前排左二)和同學合影。

▲蘇芊玲監事(前排中)與蕭蘋教授(前排左二)和同學合影。

 

推動多元思想 改革性別教育
前人於制度及教育上的努力,成就今日婦女權益得以接受國家憲法保障。蘇監事表示,解嚴後的民主思潮促使婦女運動蓬勃發展,透過將性別平等寫入憲法,希望社會能更加適合女性生存。同時,性別教育也隨著時代改變,婦女新知引領大眾審視存在著男性優先刻板印象的中小學教科書,發現教科書裡僵化的意識形態,而後410教改大遊行促進教改會的成立,性別改革從此開始。人民透過社會運動向政府表達訴求,群眾的聚集展現了人民對議題改革的關注,期望在外擴性別議題影響力的同時,能具體改善社會中的性別政策。

蘇芊玲監事講述婦女運動的起源。

▲蘇芊玲監事講述婦女運動的起源。

 

解決結構性問題 促進性別實質平等
性別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人民缺乏對性別差異的認知,造成社會屢次出現因性別被霸凌、傷害,甚至是殺害的「結構性問題」。蘇監事感慨地提及1996年彭婉如命案,以及2000年葉永鋕事件的發生,她指出事件發生的癥結點在於大眾對性別教育的忽視,結構性地養成了性別相對優勢者的霸權思維,進而使其認為自己能侵犯性別弱勢者。事件發生後,國家先後成立行政院婦權會、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這也說明在面對結構性問題時,需透過法律、教育去修正缺口,保障當事人之權益,才有機會進一步解決社會對男女態度的落差,與落實同性別裡的實質平等。

蘇芊玲監事說明何謂實質平等。

▲蘇芊玲監事說明何謂實質平等。

 

弱化性平反效果 共創性別友善環境
近年來,人們的性平意識高漲,然而社會對校園性平事件的零容忍卻引發不少反效果。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規定下,學校為避免性騷擾、性侵害的發生,衍伸出一系列男老師不收女學生、禁止學生談戀愛等做法。然而蘇監事認為,性平事件不應該只是等待著被處理,或透過消極作為來希望不要發生。性平教育法的初衷是主動保障學生受教權,透過教育養成平等尊重,讓學生有自主能力學會表達,故學校教育與積極目的脫鉤,導致學生的受教權被犧牲,凸顯學校需要重新調整相應作法,從被動等待指令轉而主動解決問題,以回應學校作為教育者的角色。

蘇芊玲監事介紹平等的類型。

▲蘇芊玲監事介紹平等的類型。

蘇監事精采動人的演講讓台下同學們收穫滿滿,於此同時,她也期望後續能將性別教育引進公部門、社區等性別知識較薄弱的地方,透過教育的建構,讓大眾學習從較高層次的角度了解議題發生的脈絡,進而重新看待性平事件的發生。相信台灣性別友善環境在蘇監事努力的推動下,勢必能讓更上一層樓。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