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4.2024.11.15
【封面故事】從行銷傳播到空間設計 王宗琳學姊的職涯探索與啟發
【記者張可婕/採訪報導】
本期電子報榮幸邀請到畢業於92級傳播管理研究所(現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的王宗琳學姐參與專訪,宗琳學姐現為千司樂空間設計執行總監,更於今(2024)年榮獲美國謬思設計大獎銀獎殊榮。在本次訪談中,學姐將分享她在轉換職涯跑道成立千司樂的心路歷程,並給予同學們未來找尋職涯方向的建議。
▲千司樂空間設計榮獲2024美國謬思設計大獎銀獎殊榮,王宗琳學姐手持得獎獎座。(照片/王宗琳提供)
十年職涯淬煉 踏上創業設計之路
在創立千司樂空間設計之前,王宗琳學姐就已累積了10年豐富的職涯經驗,這些歷練成為她創業進入設計領域的養分。過去,曾在工業技術研究院創意中心執行過各式企劃的她,發現自己在籌備專案與執行的過程中善於擔任傳播整合者的角色,展現出高度的溝通協調能力。而踏入空間設計的轉捩點,是當時在某份工作中參與了許多與空間設計相關的專案,包括與齊柏林導演合作拍攝電影《看見台灣》,以及與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設計的「永續之環」等。在這些經歷中,她逐漸發現自己對空間設計的熱忱,於是決定跳脫舒適圈,結合自身的行銷傳播專長,努力考取室內裝修相關執照,並與現在的合夥人共同創立了千司樂空間設計。
▲擔任千司樂執行總監的王宗琳學姐。(照片/王宗琳提供)
詩與空間的對話 用故事打造專屬空間
作為千司樂的執行總監,王宗琳學姐的工作內容涵蓋了客戶服務規劃、品牌行銷以及公務管理等對外溝通的角色。特別的是,她將「詩與空間的共創」作為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在接案初期藉由與屋主訪談來深入瞭解屋主和房屋之間的故事,並依照這些故事寫出一段新詩,最後根據詩的意象為空間進行設計、精心挑選燈具及裝飾物,串聯情感與設計為屋主打造美好生活。此外,宗琳學姐也提到,這份工作讓她參與了許多客戶的人生故事,在帶給屋主幸福感、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也收穫滿滿成就感。
▲王宗琳學姐於案場監工。(照片/王宗琳提供)
▲王宗琳學姐於案場協助工務。(照片/王宗琳提供)
首獲謬思設計銀獎 千司樂打造愛的空間
今(2024)年千司樂首次參加美國謬思設計大獎便得到住宅類銀獎的殊榮,而得獎作品「盼望HOPE」乘載了祖孫間愛的故事。王宗琳學姊說道,這個空間的屋主是一對年長夫妻,在討論室內設計時,他們總是提起心愛的小孫子,希望能將這份傳家的心意作為設計的核心理念。因此,這個空間以光、圓形等意象來象徵祖孫之間的愛與團圓之意。宗琳學姐也表示,千司樂在執行每一個設計案時,都以「帶給屋主最好的居住環境與體驗」作為目標,就算施工期間遇到難題,也不會輕易捨棄任何細節,目的就是希望能將屋主的生命故事融入生活空間。
最後,宗琳學姐想勉勵行傳所的同學們,在職涯規劃道路上的心態建立很重要,她強調「快快做、快快錯」,鼓勵同學們勇於嘗試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發掘自己適合或不適合什麼。此外,她也提到,不要將自己侷限於特定領域內的職業,而是應該要掌握自身擁有的優勢與能力來選擇賽道,才能發展出適切於己的職涯之路。
【行傳課程】掌握媒體影音趨勢 包裝影片核心價值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因應近年來影音平台流行趨勢改變,短影音蔚為風行,本學期由鄭安授教授開設之「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於10月21日邀請發光映像 (GlowingFilms) 的李孟璁導演(璁導)開授「短影音工作坊」,教授同學如何利用影片拍攝去包裝「故事」,也指導同學如何有效地去準備期末之短影音成果發表。
▲鄭安授教授(右)向同學們介紹李孟璁導演(左)。(照片/蔡喬安提供)
導演職責大公開 隨時隨地記錄靈光一閃
李孟璁導演首先介紹導演的職責,包括「製造畫面」,將腦袋中抽象的形容詞轉變成具體的畫面;而「指導演出」則是指導演員的表演,並要下明確的指令,不能過於模糊不清。璁導表示,他的經驗來自觀看無數的電影與影片、留心人們的交談內容,並隨時隨地記錄他認有創意的想法,並推薦同學如果想製作出優秀的作品,多去觀摩他人的點子、「偷」他人的故事,或許可以幫助自己迸發出新想法。
▲李孟璁導演講述如何在日常中積累靈感。(照片/蔡喬安提供)
分眾媒體時代來臨 黃金圈幫助聚焦主張
李孟璁導演提到,傳統的大眾媒體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分眾的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媒體平台發表自己的作品及意見。而時長一至二分鐘,一支手機就能拍攝的短影音即是自媒體潮流下最流行的趨勢。但要如何讓作品在成千上萬部短影音中脫穎而出,則可以靠「黃金圈法則」中的:Why、How和What來分別傳達主張、情感和資訊,幫助影音創作者聚焦目標受眾外,更創作出更具記憶點的影音。並且短影音改變大眾的觀影習慣,影片想傳達的核心重點可以放在開頭,避免觀者「滑走」影片。
分析好萊塢慣用公式 打下影片架構基礎
除了黃金圈法則外,李孟璁導演也向同學介紹了好萊塢電影的黃金公式,通常是男主角欲追求女主角,起初後者會因為各種原因拒絕。但過程中男主角會經過「英雄旅程」的重重磨難,其中的辛苦與淚水,不僅會打動女主角,也會讓觀眾產生共鳴。現今此種電影故事的套路已經廣泛運用在各種商業電影與各式影片中,璁導認為這種公式是讓大眾最容易接受的,也有助於奠基作品的劇情與轉折。
著重影片核心價值 陌生組合展創意
李孟璁導演強調,影片是最美妙的資訊成交方式,因為影片中蘊含的訊息可以改變人們的認知、改變人們的態度。他也鼓勵同學,不要只是為了流量拍攝影片,要聚焦在「想改變什麼」與「影片欲帶出的故事」上;同時,也可以利用各種陌生化的方式製作影片,展現創意。璁導認為創意不一定是要有天馬行空的想法,創意是陌生的組合,跳脫固定思維,尋常題材搭配新穎的手法也能夠吸引大家的眼球。
▲李孟璁導演與同學在課堂上互動。(照片/蔡喬安提供)
▲鄭安授教授(左)、李孟璁導演(右)與同學們大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本次課程透過李孟璁導演的分享,讓同學們學到了製作影片的常見公式與幫助發想的黃金圈法則,盼能幫助同學順利完成期末短影音的製作。同時,璁導也講授他在業界的心得與經驗,也分享一些電影與短片的範例,希望也能讓同學拓展眼界與積累不同的想法。
【行傳課程】從塑造到應用 揭開影視人設成功關鍵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從影視劇到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角色設定與人物塑造是現今時代的重要技能。本學期由鄭安授教授開設之「資訊素養與倫理」課程於10月28日邀請發光映像(GlowingFilms)的李孟璁導演(璁導)來進行期末影片的製作教學。延續上一堂課中黃金圈與期末影片的主題構思,本堂課聚焦於人物設定,除了培養角色塑造思維,也啟發同學更多期末影片製作的靈感。
▲李孟璁導演(前排右二)與鄭安授教授(前排左一),以及同學們合照留念。(照片/蔡喬安提供)
以行為塑造個性 延伸戲劇張力
故事結構、人物設定與分鏡是影片拍攝的三大核心,李孟璁導演以人物塑造為本堂主要課程內容。璁導以電影開場舉例説明,清晰的角色設定並非僅僅依賴對話或描述,而是需要透過角色「行為」塑造,像是若要表現角色的慷慨大方,可以設計人物於酒吧請全場喝酒,讓角色在一片歡呼聲中顯露出淡定表情,藉由行為塑造增加戲劇張力,也讓觀眾產生更多情感共鳴。
人設活用指南 從行銷、電影到自我介紹
人物設定的應用範圍廣泛,李孟璁導演以犯罪驚悚電影《玩命手機》為影視劇案例,透過行為與事件設計,讓男主角從吊兒郎當的青年轉變為救人英雄,顯現人物塑造的無限可能。還有行銷領域中的人物誌描寫也可見人設的運用,藉由寫下該目標族群的作息、家庭組成、生活型態與喜好,能夠更精準地讓商品瞄準受眾。此外,想呈現獨特的自我介紹,也能透過人設塑造完成,璁導以「形容詞、故事,加上外號」為公式,發展出具有特色的身份介紹,如能被找到的會計師、收集微笑的活動企劃等,不過在這些語句背後,更重要的是身份認同,才能讓個人品牌的塑造鮮明且真實。
▲以描寫目標受眾的人物誌為例,李孟璁導演說明人物塑造在行銷領域的實際應用。(照片/柯蓉蓉提供)
努力人與意外人 獨特生命軌跡
針對故事中的人物設定,李孟璁導演發展出了努力人與意外人公式,前者凸顯堅持不懈產生的價值,後者則讓人感受到生命中的不可預測性。努力人的歷程由目標、阻礙、努力到結果;而意外人則是目標、意外、轉彎至結局,兩種人設都能展現生命的獨特性,也並非互斥,角色在經歷意外後,或許仍需靠自身努力解決問題;或在努力的過程中遇到意外而改變初衷。
▲以努力人與意外人公式發展出兩種不同的生命軌跡,李孟璁導演也在課堂上讓同學藉此發想屬於自身的獨特故事。(照片/柯蓉蓉提供)
本堂課程,李孟璁導演由電影人物塑造的基本原則切入,接著擴大人物塑造的應用範圍,利用行銷中針對受眾的人物誌與自我介紹,分享具體有趣的人物設定方法,最後則由故事情節發展出努力人與意外人公式,以此塑造人物生命歷程的獨特敘事。以上人物角色塑造的課程內容,讓同學們在期末影片製作上更有方向,也能夠運用於未來求職履歷及面試上。
▲工作坊結束後,鄭安授教授致贈感謝狀給李孟璁導演。(照片/蔡喬安提供)
【行傳講座】不只是記者 #MeToo報導的未竟故事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2023年5月,臺灣#MeToo運動爆發,一時之間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為瞭解事件後續發展,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0月25日邀請《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以「在所有不起訴之間:當我和受訪者都成為被告」為題,分享記者報導#MeToo事件倖存者的心路歷程,也讓我們看到製作性別議題新聞的不同面向,以及倖存者自白後衍生的法律攻防與輿論壓力。
▲陳虹瑾主筆(前排左一)與蕭蘋教授(前排右一),以及同學們合照留念。(照片/蔡喬安提供)
不只是記者 更是陪伴倖存者的重要他人
鏡週刊人物組主筆陳虹瑾曾任駐中國特派員,關注人權、美中台關係等議題,以非虛構書寫一路耕耘至今。在#MeToo事件報導上,與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只是開始,陳主筆陪伴倖存者走過漫長的法律戰與殘忍的輿論戰,像是藝人Mia「限友、鎖家人」的臉書貼文自訴流出,成為演員黃健瑋對其控訴妨害名譽的告證,陳虹瑾主筆陪同她搜集相關證明,最終法院認定Mia的自白屬真實經歷,作出不起訴裁定。不只是報導工作,陳主筆更成為陪伴倖存者走向復原之路的重要他人。
▲陳虹瑾主筆曾獲台灣卓越新聞獎、香港人權新聞獎。(照片/柯蓉蓉提供)
在「不起訴」間 漫長法律攻防戰
性暴力事件倖存者的自白經常引發漫長的法律戰,以「年」為單位消耗著她們的身心。部分倖存者希望透過訴訟防止更多受害者出現,但官司結束後又因公開受害經歷而反被對方控告。此外,即使倖存者只是說出事件經過,沒有告加害者,卻因公開經歷被加害者告妨害名譽,她們只能積極找證據,爭取不起訴處分。陳主筆說明,很多案例中被告仍能持續利用自訴、刑事或民事訴訟等多種途徑對倖存者施壓,把法律當成讓其不再發聲的手段。
▲不僅持續追蹤#MeToo事件發展,陳虹瑾主筆的報導也呈現倖存者的心理狀態。(照片/柯蓉蓉提供)
倖存者走向肯認 自白只是開始
比起法律一槌定音的不起訴處分,「肯認」是從事件發生後就未曾歇腳的路途,過程發生於倖存者自身、倖存者與家人,以及倖存者們間。在肯認的路上,除了承受性暴力事件造成的創傷,倖存者還要面對說出真相後的批評聲浪,藝人大牙就是案例之一,社群媒體上的言論使她至今仍需服用鎮定類藥物。另一案例是小時候被藝術團教練性侵的王瀞韓,在事發後的二十年自白,才重新修補與家人的關係。從陳虹瑾主筆的報導中可以看到,頭條上的「公開自白」並非結局,而是開端,是倖存者們終於肯認自己的證明,同時也為其他倖存者發聲。
▲陳虹瑾主筆講述性暴力倖存者自白後要面對多重壓力,像是與家人和解、社會輿論,甚至是法律訴訟等不同面向。(照片/柯蓉蓉提供)
本次演講,陳虹瑾主筆以報導內容及陪伴者視角,與同學們分享#MeToo運動事件的後續發展。#MeToo運動中的性暴力事件自白是開端,後續引發的長期法律攻防戰與社會輿論轟炸,是發聲的倖存者被迫面對的課題,也是他們在肯認之路上需要被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