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No.105.2024.12.15

 

【封面人物】上海的多元與奇幻 從課程差異到文化的深入探索

【記者陳美澐/採訪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與中國多所大學締結姊妹校,讓同學們得以透過交換學生的途徑體驗不同的風土民情。本期電子報封面人物邀請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許瓊文學姐,分享113學年上學期前往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就讀新聞學院期間的課程、生活與出遊的經歷。

一張含有 服裝, 戶外, 天空, 人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瓊文學姐曾遇到一位來自復旦大學的學生,其在邏輯思考、口語表達或是寫作文筆都十分出色,讓瓊文學姐對「復旦」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埋下想前往交換的種子。(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評估需求與地點選擇 深度交流與經濟考量

瓊文學姐認為,出國交換不只是體驗校園生活以及旅遊,更重要的是與當地人交流,前往歐美國家交換固然可以認識到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拓展世界觀,但若要以熟悉的語言進行更深度交流,中國會是個比較合適的選擇。此外,考量到中國跟台灣的特殊關係,新聞報導較難詳實的還原當地情況,所以身為傳播專業的學生,瓊文學姐提到,應該要親自出來看看才能眼見為憑。最後則是經濟因素,中國的交換費用大概準備15至18萬就可以遊覽許多地方,因此她也會在閒暇之餘安排出遊,目前已走訪了南京、內蒙古、江南地區,其中內蒙古豐富的地貌景觀最讓她難以忘懷。

一張含有 人的臉孔, 人員, 戶外, 天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內蒙古同時呈現都市、草原、沙漠和火山的面貌,讓瓊文學姐感嘆地大物博就是如此。(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一張含有 人的臉孔, 人員, 天空, 服裝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瓊文學姐與同寢室友相處融洽,時常一同出遊。(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新媒體講座拓展視野 太極拳課程增添互動

除了交換地點的選擇外,課程安排也對整體交換體驗產生重要影響,瓊文學姐申請時便決定以實習為目標,加上研究生課程多偏理論,且無法與本科生(大學生)共修,因此只選兩堂課:「新媒體講座」以及「太極拳」。講座課邀請多位業界講者分享媒體內容以及AI在產業上的運用等,也實際帶同學去參訪中國知名影片分享網站bilibili和社群平台小紅書,並安排工作坊。但瓊文學姐表示,她其實更喜歡太極拳課,因為可以體驗傳統中國文化,而且這堂課的互動性較高,透過這門課程,她也認識了多位中國同學,並與他們交流各類想法,例如對內卷的看法、家鄉特色等。

一張含有 服裝, 足部穿著, 人員, 群組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講座課程參訪bilibili,實際觀看平台運作機制。(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兩岸授課學習差異 課程聚焦本土、AI應用

復旦與中山大學在課程內容方面的差異,瓊文學姐認為研究所偏重學術或理論,兩校內容沒有太大不同,不過在課堂舉例上,中國本土案例豐富,所以對於國外的例子探討比較少。另外,相較中山,復旦大學的課程非常積極討論AI應用,教授不僅有意識地關注相關趨勢,還會實際教授如何應用,努力讓學生跟上時代的趨勢,中山則比較像是透過新聞更新關於AI知識。而在同學學習方面,瓊文學姐分享,由於復旦學生的自學能力強,在課堂上雖然看似沒那麼專注,但私下學習的「內卷」相當驚人。復旦作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學生都是中國的人上人,競爭壓力大,連小報告都以商業競賽的規格製作PPT,精益求精。「卷」的程度也反映在讀書風氣上,剛開學圖書館就座無虛席,直到期中期末,自習教室都是通宵達旦,走在校園中,也很常聽到同學們在互相討論課業以及學術活動等,學習氛圍相當濃厚。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簡報, 牆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雖然不能選修本科生課程,但瓊文學姐空閒時,也會前往旁聽。(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經歷過上海的文化洗禮,瓊文學姐認為上海是個充滿多樣性跟機會的「魔都」,每個角落都有一種魔力,讓人覺得「因為是上海,所以一切都顯得合理」。各式各樣多采多姿的元素,讓上海充滿生機,像是放大好幾倍的台北。這段交換經歷不僅讓她在課程上獲益,更透過文化交流與實務參訪拓展視野,為未來的學術與職涯發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一張含有 文字, 筆跡, 信, 兒童藝術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復旦大學一角的留言區貼滿在校生、校友的期望。(照片/瓊文學姐提供)

【行傳講座】數位轉型生存戰 剖析新聞媒體的拼搏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現今為社群媒體與人工智慧當道的時代,新聞媒體面臨盈利與信任度下滑的挑戰,為深入了解此議題,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1月29日邀請《康健雜誌》蕭復元執行長,以「在這個時代做媒體,除了關門其他都是擦傷,媒體轉型,怎麼轉?轉了又怎樣?還要怎麼轉?以天下康健為例」為題,分享臺灣的新聞雜誌業自1990年代至今的發展歷程,以及新聞業在社群媒體與人工智慧蓬勃發展下因應的數位轉型策略。

一張含有 室內, 人員, 服裝, 牆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蕭復元執行長(前排右一)與蕭蘋教授(前排左一),以及同學們合照留念。(照片/柯蓉蓉提供)

見證與紀錄 新聞媒體的關鍵時刻

新聞媒體見證並紀錄當下。蕭復元執行長以《天下雜誌》的創辦與使命為演講的開場主軸,分享1981年創刊後,以追求一個公平而美好的社會(For a better society)為理念,持續發展至今,歷經時代變革,紀錄了臺灣幾十年來的歲月,中間經歷1996年媒體創刊潮,直至2008年臉書來臺,就此翻轉了臺灣新聞媒體產業的生態。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的臉孔, 簡報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蕭復元執行長參與《天下雜誌》的數位轉型過程,侃侃而談自身見證新聞媒體產業從1990年代到如今的發展情形。(照片/柯蓉蓉提供)

新聞業迎戰 數位化與信任度的雙重夾擊

2014年,《紐約時報》的廣告盈利銳減,敲響全球新聞業的警鐘,對此,蕭復元執行長指出五大挑戰:社群媒體廣告興起、以聽和看優先於閱讀文本的世代差異、內容形式變得著重體驗和參與,商業模式以免費為先,以及新聞媒體難以利用流量變現。除了整體產業衰退外,根據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的《2023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臺灣人新聞信任度僅有28%。在數位化威脅與信任度下滑的雙重夾擊下,蕭執行長直言:「2024年,也許是新聞媒體死掉的一年」。

一張含有 文字, 服裝, 男人, 螢幕擷取畫面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本次演講海報的講者照片是蕭復元執行長以AI生成的結果,她也與同學們分享圖片產出的過程。(照片/擷自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研究所官網)

媒體導入 人工智慧落實數位轉型策略

蕭復元執行長參與《天下雜誌》的數位轉型過程,她表示公司有以下策略,首先必須凝聚組織共識,逐步建立數位基礎建設,像是導入各種管理系統,並將公司以往的幻燈片與紙本資料數位化管理,同時擴大招聘資料探勘與大數據等科技人才。最後必須利用科技讓數據視覺化,像是視覺化報表與讀者人物誌,以數據驅動決策制定。目前《天下雜誌》應用程式中的天下每日報就是使用AI選取全球重要新聞,而《康健雜誌》則發展聊天機器人,讀者可即時詢問醫療相關問題,公司也藉此彙整出人們所需的重要健康資訊。

▲蕭復元執行長向同學們詳述目前新聞媒體業面臨的窘境與挑戰。(照片/蔡喬安提供)

從媒體的重要性及歷史脈絡開始,蕭復元執行長一路敘述至媒體產業面臨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的因應策略,她於演講最後表示:「轉型不是選擇,是必須的生存搏鬥,傳統媒體除了關門,其餘都是擦傷」,積極應對科技浪潮,成為新聞媒體不可逃避的生存之道,同學們得以藉由這次演講深刻了解新聞業的發展現況與挑戰,窺探大時代下重要的產業變革。

 

【行傳講座】國家行銷最好與最壞的時代 提升國民信任與認同感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透過媒體行銷國家安全已成為政府的顯學,政府也提出「同島一命」等國家安全行銷策略,來重塑國民對於國家的認知。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1月22日特別邀請到國防大學新聞學系傅文成教授兼系主任,講授「國家安全下的國際戰略行銷」講座,分享他對於國家安全行銷的理解,也講出對臺灣社會的願景。

一張含有 室內, 牆, 服裝, 會議廳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蕭蘋教授(左)、傅文成教授(右)與全體同學拍攝大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國家安全行銷 提高台灣國際能見度

傅文成教授首先提到,國家安全行銷的重要性。他認為,現代的戰爭已非單一方的孤軍奮戰,而是需要多方,甚至是多國的資源與協作。因此國家安全行銷不只針對每一位國民,目標也包括我國潛在的盟友。不僅可以提升國民的社會信任、國家認同感,進而團結一心,共同抵抗懷揣惡意的外敵;也能向外推廣國家形象,進而提高臺灣在國際的能見度。

▲傅文成教授簡介臺灣近年國家安全行銷主軸。(照片/柯蓉蓉提供)


 

與商業行銷相左 國家安全行銷關注長期策略

國家安全行銷與一般商業行銷的差別為何?傅文成教授認為,雖然兩者都涉及說服,但一般商業行銷講求短期效果,行銷過程也相對短暫;而國家安全行銷為一個緩慢且潛移默化,來改變國民認知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因此需要擬定長期策略與風險控管。傅文成教授舉例,光是在提升「國民願意為國而戰」的方面上,要提升百分之五已經要花非常久的時間。由於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國家安全行銷的成效就會受到變動的環境影響,有時會成效不彰,或是需要與時俱進來改變方針。


 

社群網路已成「戰場」 重塑國民信心與認同感

傅文成教授表示,現在是和平與打仗的灰色地帶,台海間互相攻防有情緒和軍事的元素存在,而近年國際間的「戰場」主要集中在社群媒體上,來自中資的社群媒體透過短影音容易散布、製作容易去脈絡的特性,傳布攻擊臺灣、特定政黨的內容,主要的目的是操作對立、極化社會。而國家安全行銷利用電腦科學與社會科學,利用資料比對之方式,找出可疑資訊與帳號,以防止國民受到洗腦。因此,國家安全行銷涉及提升全社會韌性與民主韌性,進而重塑國民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與信任,以免各方有心人士帶風向。

▲傅文成教授回答同學對於國家行銷說服之問題。(照片/蔡喬安提供)

最後,傅文成教授告訴同學,現今國際間的許多國家安全事件頻傳,如前陣子戰鬥機頻頻繞臺,都可能會導致國民「去敏感化」,即認為此事件變成日常,再也不重要了,也可能造成國防政策推動的困難。因此,當今台灣的國家安全行銷主軸——同島一命,盼能以此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感,最後,教授認為,現在是行銷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雖然國民容易接收到各方的假訊息,但有賴網路媒體之發達,我們有許多管道求證與參照觀點。傅文成教授盼同學利用新媒體之特性,彼此間更容易溝通、融合與化解歧見。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文字, 人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蕭蘋教授(右)向同學們介紹傅文成教授(左)。(照片/柯蓉蓉提供)

 

【行傳講座】人工智慧時代來臨 人類價值的挑戰與再定義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因應近年來AI科技爆炸性成長,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1月15日特別邀請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王維菁教授,講授「AI科技的社會治理:挑戰與未來展望」講座,盼能與同學分享AI科技成長趨勢之餘,也能學習到未來面對人工智慧良好的態度。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天花板, 人員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蕭蘋教授(左)、王維菁教授(右)與同學大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強人工智慧貼近人性 須注意決策背後風險

王維菁教授表示,當今的人工智慧有「監督式學習」與「類神經網絡系統」兩大特點,這些方式使AI可以更貼近使用者的習性來學習,但是卻會產生「黑盒子現象」,即人類不知道AI的決策和行為是為何而來,也不明白其中的邏輯。因此,面對此種具有認知能力的「強人工智慧」,雖其擁有解決多樣化任務的可能,已是人們的好幫手,但其延伸的相關問題與可能存在的風險卻是當今社會需要注意的重點。

▲王維菁教授與同學互動頻繁,課間對答氣氛良好。(照片/柯蓉蓉提供)

對於民主與求職影響大 保有人類能動性

同時,王維菁教授指出,AI或許會改變我們熟悉的環境,首先,AI可能對民主社會造成混亂,若有心人士使用AI操縱選舉、製造社會混亂,可能會助長極端主義與傳播仇恨。其次,AI將會造成就業環境的改變,王維菁教授提到,因其自主運行之特性,沒有人力需求,員工自主性較低的封閉性工作,將逐漸為AI技術取代;而工作內容較靈活、更有創造性的開放性工作較不會被機器取代。因此,在人工智慧逐日強大、快速變動的時代,發揮人類自身的獨特性,又能與AI和平共處,是人們現今亟欲關注的議題。

AI恐有自我意識 明確準則來控管

王維菁教授也認為,在AI能自主學習的情形下,可能具有偏離使用者指令的風險,甚至AI可能會發展出自我的意識,脫離設定者原本規劃的設定狀態。學術界更認為,現今AI的潛在威脅,即有可能發生叛亂,偏離人類管控。王維菁教授說明,目前學界認為可利用「間接規範法」、「直接陳述法」等方法,對AI設定直接明確之標準與規則,達到控制的手段。此外,目前全球針對AI制定法案,包括歐盟之《人工智慧法案》與臺灣《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而王維菁教授表示,法案制定須從中平衡技術創新與社會風險,監管不足可能導致風險或濫用,過度監管則會抑制創新。再者,法案的制定也有賴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協作,如:政府、企業、學術界、每一位公民,確保法案兼顧不同群體之利益。


 

▲王維菁教授聆聽同學對於AI相關想法。(照片/蔡喬安提供)

回顧以上,在這個AI變動過於快速的年代,我們該如何保有自身的優勢,同時與AI有良好互動呢?王維菁教授建議我們面對AI時,應保持謹慎,切勿輕視可能的風險,並承認人類對未來掌控之有限。同時,在不過度依賴人工智慧情況下,將AI視為自我成長的工具,並保持人性化的思考,才不會失去作為人類的優勢,也持續擁有良好的人機關係。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牆, 簡報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王維菁教授表示,當日的簡報由生成式AI協助製作。(照片/柯蓉蓉提供)

【行傳課程】從成長型心態出發 培養AI應用與數位轉型思維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在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以下簡稱AI)蓬勃發展的現代,數位轉型刻不容緩,如何洞察企業需求,並正確使用AI是現今人才的必備能力。本學期由王紹蓉教授開設之「企業傳播與實務」課程於11月23日及24日邀請微軟亞洲區市場行銷總監(Director of Asia Go-to-Market Microsoft Device Partner Solutions)何虹博士授課,讓同學們由成長型心態出發,奠定數位轉型思維,並同時訓練英語聽力與口說能力。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女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何虹博士(前排右三)與王紹蓉教授(前排右四),以及同學們合照留念。(照片/柯蓉蓉提供)

熱情源自於內心 塑造成長型心態

何虹博士以燦爛笑容與活潑氣質塑造課堂氛圍,她分享自身秉持著熱情(Passion)、正向(Positivity)、與毅力(Perseverance)生活;並相信此課程不是單純教學,而是與大家一同分享,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何博士也鼓勵同學們運用英文進行課堂發表,在培養思維的同時也訓練語言能力,面對運用不熟悉的語言及挑戰,何博士認為很重要的是保持「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抱持著不害怕失敗,相信自身能力是可以不斷成長的想法,而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好奇心與對各種可能的行動力。

一張含有 服裝, 人的臉孔, 人員,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何虹博士在微軟(Microsoft)公司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分別在美國、香港、臺灣與新加坡等地分公司擔任企業行銷管理和總監等職務。(照片/柯蓉蓉提供)

不必是工程師 也能建立數位轉型思維

四年前的疫情讓全球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加速數位化發展,人們開啟了新的工作型態。比起技術,何虹博士更強調思維的建立:「不需要每個人都會寫程式,而是要擁有相信科技可以幫助公司和世界的信念,進而思考如何應用科技來幫助人」。需要釐清的是公司轉型的動機與目標,因此何博士藉由微軟公司案例說明,並讓同學們實際進行數位轉型提案,除了策略發想外,也以企業角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來初步培養數位轉型思維。

一張含有 服裝, 人的臉孔, 人員, 室內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在本次「企業傳播與實務」課堂中,何虹博士十分鼓勵同學們進行小組或個人的想法分享。(照片/柯蓉蓉提供)

數位轉型關鍵 塑造文化與能力 

何虹博士提出的數位轉型思維關鍵在於以下四點:願景(Vision)、文化(Cultural)、獨特潛能(Unique potential)與能力(Capabilities)。微軟公司以「賦能每個人和組織實現更多不凡」給予員工使命感,以此塑造公司文化,而每家公司需發掘獨特潛能。何博士舉出臺灣的代工產業(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EM)結合AI預測以提升產品品質的案例;與此同時,需鼓勵與培養數位環境,讓員工與客戶有善用科技的能力,呈現出數位轉型的關鍵是,讓科技賦予人們能力,讓組織運作地更好。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人的臉孔, 微笑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何虹博士與王紹蓉教授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在本次課程中,何虹博士用兩天的時間,與同學們分享人生心法與實務界的數位轉型思維。她強調,除了培養技能,更重要的是成長型心態與清晰的思考邏輯,通過這次課程,也訓練同學們的個案分析與英語演講能力,帶來了一次充實而寶貴的學習經驗。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