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3.2024.10.15
【封面人物】行傳新任所長上任! 深化跨域優勢建立品牌
【記者陳美澐/採訪報導】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所長於113學年起由周軒逸教授擔任。軒逸所長教學生涯中屢獲學術研究績優教師獎、管理學院優良導師等獎項肯定,將帶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與熱情為所上服務。因此本期電子報邀請到軒逸所長,分享從專任教授到兼任所長的心境轉變及針對行傳所未來發展的規劃與展望。
▲軒逸所長(中)與行傳所畢業生合照,展現師生間的緊密聯繫。(照片/周軒逸所長提供)
兼顧學術與行政挑戰 推動資源優化與產學互動
八月上任以來,軒逸所長說明相較專任教授,只要掌握上課進度及指導學生,成為所長後,除了學術工作之外,還要負責參加眾多校級院級會議、處理所務協調與協調等,且需平衡學生、教師及行政人員不同面向的需求,需更宏觀的思考與時間管理的能力。就新晉所長的角色來說,他認為自身定位是承接前任所長們的豐碩成果,維持行傳所現有的優勢與穩定性,並繼續深化系所跨傳播跟行銷雙領域的獨特定位。他期許任職期間能夠讓學生獲得紮實的學習,協助教師們專注在研究及教學,並專注優化現有的資源分配,例如進一步加強與業界的互動,邀請不同領域專家舉辦演講、工作坊,讓學生學習更多實務經驗。
▲軒逸所長投入行傳所的行政工作,展現出專業與熱情,致力於系所發展與學術進步。(照片/張可婕提供)
維持行傳四大優勢 促進系所多軌發展
軒逸所長分享行傳所具備的四項優勢,第一是跨領域整合,行銷與傳播雙軌發展的特色,在相關系所中相對少見。接著,他強調所上除了理論研究外,也著重實務運用,與企業、社會組織等單位合作,讓同學實習或參與實務。第三,則是區域與國際視野並重,作為少數扎根高雄的傳播系所,關懷在地的同時也展望國際,開設全球行銷課程及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換、雙聯學位。最後,他表示行傳所相當重視學生個別的發展跟指導,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也因此可以依據學生的需求跟興趣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及資源,創造彈性的學習環境。
▲軒逸所長榮任第十五屆所長。(照片/張可婕提供)
行傳所未來發展藍圖 資源升級與品牌推廣
針對行傳所既有的幾項優勢,軒逸所長認為可以持續延伸,首先根據行銷傳播領域趨勢,對課程進行微調,無論是既有課程的優化,或是聘請新的專任教師、業界教師,開設不同專業課程,提供更多元的課程選擇。再來是資源分配,他支持與希望進行軟硬體的更新,建立行銷傳播實驗室等,讓每位師生都能夠獲得足夠的資源。最後軒逸所長希望持續推廣「行傳所」這個品牌,加強現有社群經營,投入提升本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定期舉辦校友講座、訪談,增加在校生與校友間的互動機會,建立熱絡的關係網,成為彼此最堅實的後盾。
▲軒逸所長(右上)期望專注所務之餘,仍能與同學同樂。(照片/周軒逸所長提供)
行銷傳播是一個變化極快的領域,作為相關科系的學生,軒逸所長鼓勵新生或想報考的同學,對任何事物抱持開放且積極的態度,勇於接受挑戰持續學習,參與所上提供的實務機會,像是參加電子報、社群小編,與業界的各種合作、互動等等,將加入行傳所視為充滿機遇的旅程,便能在繁瑣的學習過程中收穫滿滿!
【行傳活動】行傳新生相見歡 一同結緣在中山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踏入新學期,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9月13號舉辦碩士暨碩專班迎新入學說明會,不僅邀請到周軒逸所長、李雅靖教授與譚躍教授為新生指點迷津,也有學長姐與會分享暑期前往永豐銀行、蝦皮以及電通國華實習的經歷與心得,盼能讓新生可以更快融入行傳所的環境,也能在實務和學術的分享中找尋到感興趣的領域。
▲周軒逸所長(右前三)與同學們合影。(照片/林鈺傑提供)
行傳多元化整合 培養跨領域人才
本次說明會由周軒逸所長揭開序幕,他提到,行傳所的錄取率不到10%,因此能夠進入行傳所的每位同學都是「人中龍鳳」,希望新生可以在行傳所培養到跨領域的學科整合,以及多元化的專業訓練,以期畢業後能夠在各個領域學以致用。李雅靖教授與碩一班導師譚躍教授也期許大家可以珍惜在學校的時光,並且努力鑽研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譚躍教授分享做研究的心得經驗。(照片/蔡喬安提供)
▲周軒逸所長講述行銷傳播的重要性。(照片/蔡喬安提供)
學長姐指點迷津 實務能力一把罩
下半場說明會由三位學長姐各自分享暑期實習的經驗。首先在永豐銀行實習的謝昀蓁學姐提到,由於實習生也會和正職員工一同工作,所以要快點進入狀況,但可以接觸到跨部門的工作,體驗不同部門的風格,並安排自己的時間。她也表示,如果學弟妹有想要體驗金融業的工作文化,並且想進入金融業工作的話,她認為實習是一個可以認識業界的好機會。接著在蝦皮商業開發部門的方筱珺學姐認為實習短短的兩個月可以展現自己的影響力,當自己在蝦皮APP上看見自己辛勤兩個月的成果時,就會覺得一切非常值得,也會認同自己的成長與進步。
▲方筱珺學姐分享暑期實習的經驗。(照片/蔡喬安提供)
面試秘辛大公開 展現出最獨特的樣貌
最後,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代理商電通國華業務部實習的謝昌霖學長鼓勵新生,在面試時可以拿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也不用去過度猜測面談的問題,或許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同時,他提到雖然實習工作量很多,涵蓋的層面也很廣,如:處理公關危機、擔任社群小編、發表外語會報等等,但他認為實習期間的時間規劃自由且彈性,沒有太多繁瑣的行政規定,且有許多參訪與講座,讓他能夠廣泛學習業界知識。學長認為,如果學弟妹還沒有決定畢業後的去向,推薦大家到此單位實習,因為他認為這是累積不同領域、不同部門的人脈機會,可以為日後人際關係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次新生說明會,除了有教授為新生指點迷津,介紹所上教授的研究興趣外;也有學長姐分享暑期實習的所見所聞,讓新生可以透過做中學,找到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領域,相信在這充滿資源與機會的環境中,每位同學都能不斷充實自身實力,並在學業甚至在未來職場上大放光彩。
【行傳活動】熱情不因風雨減 推甄撇步大揭密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因應一年一度的招生季,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10月4日舉辦推甄招生說明會,雖然因山陀兒颱風攪局而改至線上舉辦,卻沒有澆熄同學們參與的熱情,並透過周軒逸所長親自上線回答考生問題,與學長姐的推甄經驗分享,使欲報考的同學對行傳所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周軒逸所長(左上三)與同學們合影。(照片/柯蓉蓉提供)
結合行銷與傳播 行傳所跨領域且多元
首先,所長認為現今社會變動快速,因此他期許欲報考的同學培養行銷與傳播的跨領域能力。申請資料方面,報考同學的在校成績不是唯一指標,教授也鼓勵同學們可透過實習、競賽等多元活動經歷,展現自己不同面向的特長與優勢,並期許同學主動地去汲取新知,並訓練批判性思維,學習多元思考,且廣泛地去學習不同領域,成為一位跨領域的人才,也更有機會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周軒逸所長向同學介紹行傳所。(照片/柯蓉蓉提供)
發掘自身獨特價值 誠懇態度才是王道
接著,輪到學長姐分享推甄經驗。首先,由碩一同學李謙分享推甄甲組(傳播組)的心得。李謙以「你想活出怎麼樣的人生?」為題,提點欲報考的同學可以清晰地條列出自己的經歷,並找尋自己的價值,理解自身獨一無二的閃光點,在面試時不誇大且誠實的敘述出來。還有,她也鼓勵大家,沒有人天生就很厲害,希望同學在探索的道路上可以勇於嘗試,努力找尋自己的亮點。而同樣也是碩一的許雅筑則是分享乙組(行銷組)的經驗,她偏向利用圖像、具體的方式呈現資料,如折線圖、表格等。另外,雅筑也認為面試不是比誰了解比較多,而是誰讓教授印象深刻,她表示只要態度誠懇,搭配自然的肢體語言,就會有受青睞的機會。
▲雅筑學姐與同學們分享推甄要訣。(照片/蔡喬安提供)
期許多元思維對話可能 找到個人自我優勢
招說會下半場則是Q&A環節,有同學詢問跨考有沒有科系上的限制。所長回應行傳所十分歡迎不同領域的考生,強調多元以及跨領域,不同背景的同學擁有不同特質,能夠為所上帶來更多的創新思維;而主持人高湘筑也表示,勇敢報名與嘗試,就有機會可以金榜題名。再來,也有同學問及如已有工作經驗,面試教授會希望同學如何「推銷」自己呢?所長則強調,同學重返校園的動機就很重要,加上在職場中的特殊經歷,都可以羅列出來,包裝成自我優勢,讓自己的成長與獨特能夠被看見。
▲主持人湘筑學姐與雅筑學姐向同學們告知重要日程。(照片/蔡喬安提供)
雖然颱風侵台讓大家不能現場互動,但此次線上推甄招生說明會依舊迴響熱烈,加上所長與學長姐無私分享,為欲報考的同學解惑,盼能使同學更加了解行傳所。期許同學經過招說會後,可以更清楚努力方向,並能一路過關斬將,未來一齊在行傳大家庭發光發熱。
【行傳講座】應用人工智慧 聚焦臺灣媒體創新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以下簡稱AI)是近幾年的熱門議題,為瞭解AI在臺灣媒體產業的創新發展,本學期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9月27日邀請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學程主任林翠絹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慧與媒體創新:組織內科技採納分析」為題,透過分享自身研究,探討AI產業在臺灣媒體創新的現況與趨勢。
▲林翠絹教授(前排左三)與蕭蘋教授(前排左二),以及同學們合照留念。(照片/柯蓉蓉提供)
運用AI價值鏈 交織理論與實務
首先,林翠絹教授以「AI媒體產業新興價值鏈」作為研究框架,將其對應媒體產製流程,包含前端的內容創造與管理、推出後的增強體驗;後端的促進參與、觀眾洞察及優化訊息,而前述的前後端皆可實現操作自動化,這些都是AI帶來助力的面向,各媒體公司會評估自身狀況,在以上不同的產製階段借助科技力量。
▲擁有產業背景的林翠絹教授,曾任職於電視台與廣播電台。(照片/柯蓉蓉提供)
導入AI 組織 創新的抉擇
除了聚焦AI,林翠絹教授以組織創新過程模型探討AI導入組織的案例具體介紹過程。所謂萬事起頭難,她特別強調第一階段的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組織內部首先要在AI的使用動機與需求上達到「共識」,才能推動計畫前進,而實際上許多公司導入的評估過程往往比後來AI總建置的時間還久。以新聞媒體是否要導入AI主播為例,考量可分為兩個面向,主要是媒體定位,AI主播是否能夠符合此電視臺的品牌形象,其次考量則是組織人員配置問題,由於 AI系統進入會影響公司的職務分配,作為管理層,評估過程相對不易。
臺灣AI發展 共創更多可能
林翠絹教授從國內AI新創公司在影音科技的發展與AI在媒體產業的應用,兩個層面探討AI在臺灣的媒體創新。她表示臺灣AI新創公司發展多元,技術、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各有千秋,而臺灣具有的獨特性是內容開發,包含劇本發想、IP設計;影音業者則對於AI的創新態度有所差異,他們注重的是立即應用及與市場定位相符等因素,因此實際主要應用於數據分析。而臺灣公部門也有發展繁體中文系統的AI訓練,不過只有少數單位使用。因此整體來說,AI在臺灣的發展大多是實驗性質,並非完全商業化。
▲林翠絹教授盤點分析近期AI於國內外影音產業的應用,讓同學對AI的實際應用更加了解。(照片/柯蓉蓉提供)
擁抱科技 批評前先了解
科技發展是把雙面刃,AI的進步伴隨隱憂,林翠娟教授抱持著擁抱科技的心態研究AI,她表示:「世界上真和假的界線將會變得模糊」,以近幾年充斥的假新聞為例,就代表著人們的媒體識讀能力必須提升。藉由這次AI在媒體產業創新發展的精彩講座,林教授印證著自身所說:「面對科技,不要批評,要行動」,並提醒大家多方思考在這個時代要如何運用AI創造新的可能。
▲演講結束後林翠絹教授與蕭蘋教授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