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No.107.2025.04.15

【封面人物】從大學自治到研究所所學會 正副會長的不設限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傳播研究所所學會負責籌辦所上各類大小事,如:校友職涯發展經驗分享活動與聖誕交換禮物等,讓同學們在課業之餘能夠交流經驗、活絡感情。本期電子報封面人物邀請到接任行傳所所學會正副會長的碩一許雅筑同學與鄭品妍同學,分享她們對於所學會的期望與想法。

▲許雅筑同學(右)、鄭品妍同學(左)接任本屆行傳所學會正副會長職位。(照片/鄭品妍提供)

大學時期參與學生自治 為日後重啟所學會鋪路

擔任所學會長的雅筑曾在大學時期參與過兩年的系學會活動,並於大三時擔任企管系「大胃王比賽」總召,累積了豐富的學生自治經驗。她表示,這些經歷讓她培養問題解決、團隊合作的技能與軟實力,奠定她經營所學會的重要能力基礎。而身為副會長的品妍則有身兼大學系學會體委的經歷,也曾擔任晚會的主持人。品妍談到大學參與的活動經驗,讓她更知曉舉辦活動的概念和流程。這些大學時期參加的學生自治活動,皆對兩人日後辦理所上活動時有所助益。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群組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雅筑(圖中戴粉色口罩者)在大三上學期擔任大胃王比賽總召(照片/許雅筑提供)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人的臉孔,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品妍在大學時擔任系學會送舊中場遊戲環節主持人。(照片/鄭品妍提供)

以交換禮物為起點 前人幫助良多

至於兩人決定復興所學會的動機,她們提及上學期舉辦的聖誕交換禮物活動是契機,促使兩人想要規劃更多有趣的活動,為碩班生涯增添難忘的回憶。在籌備活動的過程中兩人一致認為所辦瑞茗姐與前任會長張兆翔學長在經驗傳承上給予極大幫助,無論是過往的活動模式還是運作流程,都幫助雅筑和品妍更快步上軌道。而目前兩人已協助舉辦校友職涯發展經驗分享活動,未來也預計規劃保齡球比賽、迎新活動與下午茶活動等,讓行傳所的同學在繁重課業與報告之外,也能透過趣味的活動可以一齊放鬆、同樂。

不硬性分工 籌備休閒趣味活動為主

儘管兩人名義上分別擔任會長與副會長,但目前所學會事務是以共同討論與協作的方式進行,她們也期待未來有更多不同想法、不同專長的同學加入所學會,一同集思廣益、完善活動籌辦的不同面向。但考量碩士生課業與生活壓力,她們也強調彈性加入與分工的可能性,希望不要讓參與者背負太多責任與壓力。而關於後續活動的規劃方向,她們目前構想舉辦休閒運動競賽等較趣味的活動,盼同學在緊湊的學期節奏中可以紓壓並活動活動筋骨。

▲雅筑(左)與品妍(右)雖然剛上任,但對於想建立的所學會風格已相當明確。(照片/柯蓉蓉提供)

最後,提及如何將所學會的傳統與經驗傳承下去,兩人也幽默地提到想要編寫一本「接班寶典」,透過經驗的書寫逐屆補充,讓未來的學弟妹能夠「代代相傳」。她們也期許學弟妹願意投入所學會的行列,並把握研究所生活,為自己留下難忘又精彩的回憶。

【行傳講座】統計與程式語言的力量 社會學中的資料科學應用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科技日新月異,統計與程式語言也是社會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之一。本學期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研究所譚躍副教授開設之「媒介效果」課程於3月11日邀請到本校社會學系的戴昀助理教授,以「資料科學與社會研究」為題,分享她在社會學領域運用統計與程式語言作為工具的心路歷程與研究成果。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人的臉孔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譚躍教授(前排左一)、戴昀教授(前排左二)與課堂同學們的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缺什麼就學 社會學結合統計與程式語言

演講一開始,戴昀老師分享自己從無資訊或數學背景的社會學出發,因研究需求逐步學習程式語言與量化分析,隨著經驗累積,她運用這些量化工具發表多篇論文,同時戴老師表示,資料科學方法在社會研究中應用廣泛,既能進行大範圍的數據收集,也可以建立關鍵指標;並彌補實地研究的限制,例如臺灣學者可利用網路數據分析進行中國研究,統計與程式分析拓展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隨後老師以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呈現資料科學研究的學術應用。


一張含有 人的臉孔, 牆, 服裝, 室內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戴昀老師為美國埃默里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計算社會科學、文化與創意產業。(照片/蔡喬安提供)

揭示中國網路言論審查運作 自動化資料蒐集與機器學習的應用

在香港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期間,戴昀老師與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傅景華教授合作進行一項中國微信公眾號的言論審查研究,戴老師利用程式模擬人類使用行為來自動化收集,並追蹤文章的發布與刪除狀態;之後運用文字探勘技術中的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為每篇被刪文章配對一篇在相同公眾號、相近時間且內容最相似的存活文章,接著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尋找刪與被刪兩篇文章中的不同處,結合人工判讀,戴老師發現文章中若出現許多具體人名、地名等「實體詞」,更容易觸發審查機制,此研究揭示了中國網路言論控制的運作,並刊登於國際傳播頂尖期刊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成為了解中國網路言論審查的重要參考文獻。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服裝, 簡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戴昀老師運用多台手機的通訊號碼,以及設計程式模擬人類的資料截取方式,取得研究資料。(照片/蔡喬安提供)

由興趣走向研究 音樂場館的創新程度

另一篇研究為戴昀老師博士論文的改寫,由對獨立音樂的興趣出發,探討音樂場館的創新程度。戴老師透過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各音樂場館間的連結,也就是該場館與其他場館共享相似的表演者或合作模式,在反覆思索後,她想到「不連結」可以被視為一種創新程度!結果發現,資金有限或客群少的小場館沒辦法與其他中大型場館共享熱門表演者,但這也促使它們引進新的表演或特色內容,發展出更高的創新程度。此分享展現基本邏輯的重要,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運用工具並挖掘出具有學術價值的洞見。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人的臉孔,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譚躍教授與戴昀教授的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在本次演講中,戴昀老師從自身出發,分享踏入資料科學研究的契機與經歷,並以實際成果說明運用程式語言進行研究的過程,不僅拓展同學們的視野,也展現社會科學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行傳講座】科學傳播重要性日益增加 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與機會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本學期由周軒逸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管理講座」課程於3月21日邀請到來自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同時也是行傳所合聘的李育諭教授進行分享。他以「從COVID-19 談科學傳播」為題,講授在疫情的衝擊下,科學資訊的傳播亂象及科學傳播的重要性。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員,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育諭教授(前右)、周軒逸教授(前左)與行傳所同學們合影。(照片/蔡喬安提供)

一張含有 室內, 牆, 服裝, 人員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周軒逸教授(右)向同學分享本學期李育諭教授(左)與行傳所的合作。(照片/蔡喬安提供)

自身經驗為動機 疫情假訊息影響重大

講座甫開始,李育諭教授談及研究傳播媒體中的科學信任度的契機,是因疫情期間每日皆會收到親朋好友的恐慌訊息,讓他想了解這些訊息的真偽,而當時歐盟也出現跨國科學信任為題之研究,讓教授開始鑽研該領域。李育諭教授表示,疫情期間大多數假訊息散布的動機多出於恐懼或政治傾向,但此些假訊息的快速傳播,不僅混淆了視聽,更可能對民眾的健康與防疫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員, 辦公大樓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育諭教授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如何確定網路上訊息的可信程度。(照片/蔡喬安提供)

科學信任差異大 批判性思考來自保

接著,李育諭教授引用論文的圖表資料來說明世界各地對於科學、健康資訊與COVID疫苗的信任程度。從中可以發現:各地對於科學傳播的信任程度各異,即便

多數國家的人民對科學具備興趣,但少有人會主動去尋找、查證訊息中相關的科學資訊,顯現出科學興趣與實際行動之間的落差。話雖如此,李育諭教授認為現今新科技發展快速,每個人都有機會從事科學傳播,因此閱聽人應該對接收到的科學傳播資訊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能照單全收。

人事物特性不同 中立看待新科技

除了科學傳播、創新傳佈領域之外,李育諭教授研究領域也包含環境變遷、永續農業。現場有同學問及如何降低農民的學習與接受農業新科技的門檻,李育諭教授也親切地回應說,他認為政府或許可以從補助農民開始,如器具、種子等,增加農人採用的機會。同時教授也提到,新科技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在傳佈創新科技時,也要多加考慮每位接收者的適用性。

一張含有 文字, 顯示裝置, 室內,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育諭教授用多段故事經歷來介紹自己。(照片/蔡喬安提供)

回顧以上,李育諭教授多方引用論文與視覺化科學資料,來講述科學傳播領域的挑戰與機遇。同學們得以藉由這次演講了解到,在後疫情時代謹慎看待科學傳播已成顯學,如何有效地傳播科學資訊,以此建立公眾對科學的信任,是現今傳播領域與科學領域至關重要的課題。

【行傳講座】非營利組織行銷 揭開小額募款與企業提案關鍵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為組織營運基礎的資金尤為關鍵。而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NPO募款行銷策略也是一門值得深入探討的學問。本學期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鄭安授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策略」課程於3月26日邀請到華山基金會公關社資部李婷婷副主任,以「NPO募款行銷策略」為題,分享自身於社福領域二十餘年來在非營利組織的募款經驗與策略。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人的臉孔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安授教授(前排右二)、李婷婷副主任(前排右三)與課堂同學們的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募款起手式 善款用途透明化

「理念要先打動自己」李婷婷副主任於演講開始首先強調,非營利組織需要清晰的理念支撐,並以透明化善款的運用來取得善心人士信任。李副主任提到,華山基金會讓大眾對組織的花費有具體認知,計算出一次到宅服務長輩的成本為1250元,除理念外,在募款時要以明確的標的說明善款用途,例如捐助偏遠地區長者訪視車輛等名目,使善心人士能清楚了解捐款流向。因此,非營利組織應藉由透明化數據及具體標的,讓捐款者「看見錢花在哪裡」,從而建立穩定且長期的信任。


一張含有 室內, 牆, 人員, 白板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婷婷副主任為輔仁大學非營利組織管理碩士,目前除了擔任華山基金會公關社資部副主任一職外,也是社福行銷講師,輔導其他小型非營利組織。(照片/柯蓉蓉提供)
 

建立連結與雙贏 非營利組織的企業提案關鍵

除了民眾的小額捐款外,企業是非營利組織的重要募款對象。李婷婷副主任指出,針對長者的行動服務計畫能滿足企業在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中的「社會」層面,為非營利組織提供了絕佳的合作契機,不過成功關鍵仍在於組織與企業的連結及藉由專案提升捐款公司的曝光度,藉此吸引企業參與及支持。李副主任以某次的合作為例,當企業捐贈200台平板電腦用於非營利組織數據化使用時,在每台設備上貼上該公司品牌標誌,志工拿出使用時,便能提升其曝光度,並顯示捐款公司的公益形象,成功達到組織與捐款公司的雙贏。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牆, 人員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李婷婷副主任的演講生動有趣,大家會心一笑的同時也能了解非營利組織於募款的處境與策略。(照片/蔡喬安提供)

創造共鳴與感動 非營利組織的故事行銷

針對故事行銷,李婷婷副主任強調,透過故事能夠引發閱聽者對自身經歷的聯想,例如曾經有辛苦照顧家中長者經驗的閱聽人,對華山基金會為公共事務的付出產生共鳴,進而激發捐款行動;另一種形式則為分享感人個案故事,以情感觸動加深印象。而在線上平台經營的策略中,李副主任建議,除了善用社群經營與廣告投放來擴大觸及率外,內容設計也應結合時事議題或節慶,以吸引更多閱聽人的注意。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人的臉孔, 微笑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安授教授與李婷婷副主任的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李婷婷副主任以自身經驗深入且精闢的分享從民眾的小額募資出發,到企業提案與線上平台的經營。她也指出非營利組織不同於商業行銷的行銷策略與獨特性,讓未來有志於非營利組織的同學們更加了解其中的各種挑戰與可能。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