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8.2025.05.15
【封面人物】以科學傳佈為起點 發掘科學各種對話可能性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創新傳佈」為新科技、新知識透過管道傳播與擴散的過程。其中,傳播者不僅限於專家,可能是任何一位關心科學的人,因此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新的傳播者。背景專長為科學傳播、永續素養的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李育諭教授,本學期擔任行傳所合聘教授。教授除了演講課程分享其專業外,也預計與所上有更多想法與心得的碰撞。
▲李育諭教授2021年在國科會科學傳播學門的成果發表(照片/李育諭提供)
農業結合創新傳佈 理解群眾多樣動機
大學時期就讀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推廣教育組的李育諭教授表示,系所設立的初衷在於,以科學革命後農民的接收新科技為範本,研究如何讓不同農人接收新科技。這些想法同樣適用於科學創新傳佈,以covid-19的疫苗為例,民眾是否選擇施打疫苗背後往往有各種複雜原因,教授認為,與其強硬說服,不如試圖理解民眾的心理與文化脈絡,進而設計更有同理心的溝通方式,或許能更有效促進科學接受。
▲李育諭教授帶學生自主學習參加Hult Prize曼谷地區大賽(照片/李育諭提供)
關注人與科學的結合 開放心態去剖析
李育諭教授將「人與科學的關係」帶入課堂,開設博雅課程——「科學、媒體與文化」。李教授提到,該課的宗旨就是關心「人怎麼想、人要做什麼?」,探討人在使用科學作為工具時,如何與媒介、文化產生交互作用?在授課方面,教授傾向保持開放心態讓同學參與討論科學,並從社會或經濟等多元面向去剖析;教授也曾與外文系用「鐘樓怪人」等文學文本相結合,打造出有趣多元的科學課程。
▲李育諭教授與學生到霧台體驗傳統文化(照片/李育諭提供)
笑談眼中的行傳所 期待多元合作可能
經過本學期與行傳所的合作,李育諭教授分享眼中的行傳所,他幽默地形容所上的教授的教學內容都是能「帶兵去打仗」般的活用,並認為行傳所的教授們都是學養俱佳的學者;他也表達未來與行傳師生持續合作的期待,不論是科學傳播研究,如:AI領域、跨域課程設計,或共同舉辦科學主題的演講,他都抱持開放的心胸,迎接各種合作的可能性。
▲李育諭教授與學生在美濃湖的體驗教學課程(照片/李育諭提供)
李育諭教授就讀農業領域與鄉村社會學,因此,他本身的跨領域身分也會鼓勵同學多去探索各種學科的可能性,並嘗試與科學相結合。教授也期望同學可以多方去接觸科學,嘗試信任與接納科學,為我們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行傳活動】新生報到相見歡 學長姐經歷報你知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研究所通常被視為學術歷程的最後一哩路,面對即將到來的職場生活,若有前人的指點迷津,便能少走許多彎路。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4月8日舉辦「新生報到暨校友職涯發展經驗分享活動」,特別邀請陳怡如學姐與江彥廷學長回校分享職涯經歷與心得,分享他們在研究所的學習經歷與職場上的寶貴經驗,帶領學弟妹提早思考未來方向。
▲周軒逸教授、陳怡如學姐、江彥廷學長與學弟妹大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多方修課有不同收穫 積極成為跨領域的菁英
首先分享的是現任華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銷經理的陳怡如學姐。她鼓勵學弟妹在校時勇於選修不同系所的課程,透過跨領域學習,培養更多元的能力。怡如學姐也提到,在華碩工作的過程中,長期規劃和時間管理是工作能否順利推進的重點,而這些能力都是在行傳所奠定的基礎。最後,怡如學姐指出,現今職場需要能力組合導向的人才,因此建議大家應積極培養多元技能,才能成為最具競爭力的菁英。
▲陳怡如學姐以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研究所生活的重要(照片/柯蓉蓉提供)
課程收穫可應用至人生 演講課程促良機
接著分享的是擔任佳樂事達科技有限公司營運總監的江彥廷學長。他提到,行傳所許多課程讓他收穫良多,尤其是策略寫作課與演講課程。前者訓練他論文寫作的邏輯思考,而這樣的能力不只適用於學位論文,也能應用在人生中的每一個課題;而演講課則讓他得以接觸多元主題與實務經驗,彥廷學長表示,自己就是因為參與課程,爭取到了實習機會,進而獲得人生第一份工作。
▲江彥廷學長認為在行傳所時修習課程時收穫良多(照片/柯蓉蓉提供)
實習機會成談資 把握可犯錯的機會
有同學提問,依照學長姐之經驗,學生時期應著重加強哪部分的經驗?江彥廷學長認為,實習是很好的學習經驗,因為初出茅廬大家都是一張白紙,而實習經歷可以初步了解到職場規則、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陳怡如學姐則表示,責任感、問問題能力和探索興趣很重要,在學校時的容錯率很高,希望學弟妹可以把握這段時間,為未來進入職場奠定穩固的基礎。
▲周軒逸所長回憶起怡如學姐和彥廷學長的在校時光(照片/柯蓉蓉提供)
回顧整場演講,陳怡如學姐和江彥廷學長皆認為研究所時期的韜光養晦,在職場能力培養上有莫大的幫助,而無論是課程學習、實習經歷,還是個人特質的培養,都是塑造未來競爭力的重要資源,他們也期許學弟妹善用這段寶貴的時間,為職涯做出充足的準備。
【行傳講座】「別解」成為創意最佳解 廣告行銷發揮影響力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本學期由周軒逸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管理講座」課程於4月25日邀請到來自聯廣傳播集團的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以「Unimagines Way 我們如何用『別解』來解決問題」為題,分享如何讓廣告創意行銷與眾不同,並在發揮自身獨特創意的同時,也能讓消費者為商品買單。
▲周軒逸教授(前左)、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前右)與行傳所同學們合影。(照片/蔡喬安提供)
發覺獨特創意 「別解」顛覆直覺
首先,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以自身角度詮釋「別解」。意即創意的點子很難不與其他人有相似之處,所以行銷可以在商品的本質、或是人們的直覺之外,提出顛覆常規的Idea,為廣告發展出不一樣的趣味感。以瓶裝水廣告為例,不應該只發想到口渴等常規思想,可以從共享水瓶的的愛情故事來包裝這種創意,除了讓消費者眼睛一亮,還可以創造共鳴、情感連結。
▲因講座主題特殊,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特意向同學解釋其含意。(照片/蔡喬安提供)
▲別解有別於正解,而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廣告創意的本質就是在追求與眾不同的別解。(照片/蔡喬安提供)
荒謬行銷沒問題 促進消費者自主宣傳
接著,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提到,再荒謬的廣告創意,最終目的仍是讓消費者買單,所以廣告是否打中消費者至關重要。同時,若能讓消費者主動宣傳商品或創意,此種廣告創意就可說是非常成功,而這也是廣告創意人員所追求的目標。黃總監以彩虹糖廣告為例,因為萊姆口味被替換,許多人在社群軟體發文抗議,彩虹糖就製作一部廣告,廣告中品牌發布了記者會,並一一向許多發文者道歉。沒想到許多消費者後續發文表示願意原諒他們,並有許多人對這場「記者會」發布相關貼文,進一步擴散品牌聲量。
關注人的想法 書中自有黃金屋
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進一步強調,雖然廣告創意要與商品做結合,但廣告的本質最終仍關注於「人」,而非商品本身。因此他提到,創意人員要試著去解讀消費者,不應只從表象去思考,而是用創意關心他們真正的需求與想法。同時,也有同學提問,要如何持續保持創意,黃總監分享可以多閱讀,從前人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想法,也要多保持好奇心,不斷剖析事物,以保持自身的獨立思考。
▲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喜歡閱讀文學來獲取靈感,講座中也引用許多文學作品的名言佳句。(照片/蔡喬安提供)
最後,黃守全執行創意總監認為,廣告創意並沒有永遠的「標準答案」,廣告創意的最佳解會隨著時間做改變,而廣告產業的變化多端,讓創意發想越來越有挑戰性,但他仍鼓勵同學多方學習,並致力於追求「最好的答案」。
【行傳講座】由行銷策略出發 建立商業網站營運思維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在行銷領域中,網站經常作為數位行銷工具,其設計架構與資訊呈現方式已成為當今重要課題。本學期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鄭安授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策略」課程於4月30日邀請到行銷客專業創意顧問公司李承學執行總監,以「網站不是目的,是商業策略的第一步——行銷人必學的網站營運思維與定位策略」為題,分享自身於行銷實務領域協助客戶的策略,以及其商業網站服務的關鍵思維。
▲鄭安授教授(前排右)、李承學總監(前排左)與課堂同學們的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找到利基市場 打造產品獨特定位
演講一開始,李承學總監從利基市場(Niche Market)的概念談起,指的是一個廣闊市場中的細分市場,擁有特定需求的明確受眾。他說明,切入利基市場需首先透過市場分析了解目前趨勢與需求,再透過細分策略劃出幾個潛在族群,最後找出競爭少、成長潛力大的部分,也就是從大眾市場切入小眾,再進入分眾。接著李總監以手搖飲料「一沐日」為例,該品牌以傳統美食草仔粿作為飲料配料,成功在飲料市場中開創出獨特市場,也能藉此有效區隔外來競爭者。
▲李承學總監在演講中帶入工作中的案例分享,幫助同學們在實務情境下思考行銷策略。(照片/柯蓉蓉提供)
人物誌與真痛點辨識 提高行銷精準度
而在後續行銷規劃中,李承學總監介紹人物誌(Persona),這是一種具體化目標顧客的描述形式,比傳統以年齡、性別、地區等人口變數分類的受眾(Target Audience)來得深入,人物誌強調個人的行為模式、生活場景、動機、挑戰與購買決策過程,實務上會設定2至3個角色,以利後續制定行銷計畫。再進一步分析顧客痛點時,則需區分假痛點(癢點)與真痛點,前者只是輕微困擾,後者才是促使購買的主要動機。李總監說明,藉由以上將目標客群具體化與痛點辨識,能讓行銷策略更加精準。
▲除了行銷領域的實務分享外,李承學總監也為大家解惑人工智慧使用的相關問題,像是如何利用ChatGPT打造個人專屬助理。(照片/柯蓉蓉提供)
六大關鍵元素 打造網站營運思維
承接以上進入市場與行銷定位的講述,李承學總監分享其公司多元服務中的重要一環——為企業打造商業網站。他指出,好的網站需具備六大關鍵元素:首先是清晰的「價值主張」,明確告訴訪客你是做什麼、為什麼與眾不同;其次是「自我證明」,像是列下得獎紀錄或合作品牌,增加信任感;第三是「行動呼籲(CTA)」設計,要讓使用者能輕鬆地完成購買行動或聯絡商家;再來是「用戶評論」與成功案例;第五是「設計上的平衡」,例如留白、視覺層次與模組化設計,提升使用者體驗;第六則是「SEO模組建置」,包括關鍵字設定、技術SEO與內容更新。
▲李承學總監與鄭安授教授的合照。(照片/柯蓉蓉提供)
回顧本次李承學總監的精彩又充實的演講,從切入利基市場、人物誌與痛點辨識,再到商業網站營運思維的解析,分享同時,也讓同學們了解行銷顧問公司的實際工作案例,給予大家在未來行銷策略制定與網站設計上更多提點與啟發。
【行傳講座】VTuber蔚為風潮 本土產業的挑戰與機遇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Vtuber 產業是結合動畫魅力、直播互動與社群經營的新型態娛樂經濟。本學期由周軒逸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管理講座」課程於5月2日邀請到春魚創意的製作人春魚量產型,以「虛擬偶像、真實品牌 品牌行銷的新樣態」為題,分享現今新起的虛擬偶像產業,以及他對台灣相關產業的願景。
▲周軒逸教授(前左)、春魚量產型製作人(前右)與行傳所同學們合影。(照片/蔡喬安提供)
由特殊元素建構 虛擬偶像引風潮
VTuber—又稱虛擬偶像,是以「皮(呈現的虛擬形象)」與「中之人(背後操作的真人)」兩種元素所構成,他們會利用社群媒介來表演才藝與直播談話等,藉此與粉絲聯絡感情和推廣知名度。最早於2016年,第一位VTuber——Kizuna AI(絆愛)誕生,當時已有兩種元素的基本概念產生,而VTuber近十年來已成為許多年輕人崇拜和追隨的對象。
結合在地產業 挑戰策畫群體演唱會
身為台灣大型虛擬偶像的經紀公司,春魚創意推行之活動也結合許多在地元素。如2024年與大稻埕的店家合作,推出兩條散步路線地圖,不僅促進觀光,也能為旗下虛擬偶像增添曝光度。同時,春魚創意也預計在今年6月推出NEXUS虛實之側演唱會,讓六位VTuber站上現實的舞台。由於跨足虛擬與現實的整合工程龐大,此次演出可望成為台灣 VTuber 產業的重要里程碑,為未來虛實共構的演藝形式樹立全新典範。
▲春魚量產型製作人用圖片向同學說明各娛樂產業的分別。(照片/蔡喬安提供)
▲虛擬偶像的產生,除了能夠娛樂消遣,主要也是為了行銷。(照片/蔡喬安提供)
投入大筆資金製作夢想舞台 製作人保持樂觀態度
另外,也有同學問到,春魚創意如何經營台灣這個VTuber的新興市場?春魚量產型製作人表示,現在台灣VTuber產業還是「次文化中的次文化」,因此舉辦演唱會實際上都是賠本經營,難以立即回收成本,但長遠來看,這是推動產業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將此視為行銷曝光的機會,最終目標就是數年後能夠追上日本的規模。雖然未來有很多不確定性,但製作人還是保持樂觀想法,並享受時間帶給此產業的挑戰。
▲春魚量產型製作人在講座伊始向同學說明虛擬偶像的定義。(照片/蔡喬安提供)
透過講座,同學們對 VTuber 產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也對品牌如何在新興市場中建立影響力與文化連結有了實際的思考。雖然國內的虛擬偶像產業還有仍有不少待加強之處,但春魚量產型製作人認為他們能做的就是踏實完成每一項工作,並透過時間逐步提升整體產業水準,並等待契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