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Top

No.109.2025.06.15

【人物專訪】邁向永續職涯 婷容學姐的實務經驗談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本期電子報採訪到112級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班的黃婷容學姐,她現為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永續管理師。本次訪談中,婷容學姐分享自身在企業永續領域的實務經驗與行傳所經歷對其能力養成的助益,並給予想進入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領域學弟妹的寶貴建議。

永續管理師日常 ESG報告書撰寫與目標制定

在永續管理師職務上,婷容學姐主要負責撰寫永續報告書與規劃永續目標,這兩項任務貫穿全年度的工作內容。婷容學姐提到,撰寫前需先參考標竿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掌握產業趨勢與資訊揭露重點;接著進行跨部門的盤點與溝通,並整合總體成果作為報告內容,同時制定具體永續目標,而最終的報告書也須經過第三方機構審核才能發佈。

一張含有 人的臉孔, 服裝, 人員, 微笑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黃婷容學姐入職便負責重大永續專案,協助公司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中的「永續報告獎金獎」與「台灣百大永續典範企業獎」。(照片/黃婷容提供)

企業責任的兩難 永續管理的平衡思維

黃婷容學姐入職時便被指派負責公司2030 永續目標規劃,這對於剛出社會的她來說是極大挑戰。此工作需要與高階主管溝通公司願景,同時掌握企業的永續發展。以擴廠為例,公司擴大產能的同時要訂立減碳目標,兩者因此產生矛盾,而永續管理師必須在衝突中找到平衡,像是從製程優化、綠電採購等面向切入,讓擴廠不會偏離發展目標,甚至有機會成為公司永續轉型契機。

一張含有 服裝, 室內, 人員, 簡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帶領學生進行企業參訪的黃婷容學姐,分享公司永續亮點績效與策略方向。(照片/黃婷容提供)

從議題剖析到跨領域 行傳所時期的能力養成

黃婷容學姐表示,行傳所培養她在職場與經營自媒體的重要能力。首先是行傳所整體課堂中訓練的「議題剖析能力」,使她能夠爬梳與理解議題背後的脈絡;接著是行銷管理課堂上培養的「受眾溝通力」,不僅幫助她在公司的跨部門溝通,也能在經營部落格期間針對受眾擬定策略;最後則是「跨領域能力」,她透過跨所選修永續與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為日後工作奠定基礎。


▲行傳所時期,鄭安授老師(前右二)為黃婷容學姐(後右一)的指導教授,婷容學姐憶起老師的諄諄教誨如春風化雨、受益匪淺。(照片/黃婷容提供)

永續職涯建議 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培養

面對產業對永續人才的高度需求,黃婷容學姐認為無論背景,只要有學習熱忱,大家皆有機會投入企業永續領域。硬實力上,婷容學姐表示,需熟悉 GRI、SASB 等準則與報告書的基本概念,並了解永續趨勢與國內永續法規,最後則須培養良好的文字整合與撰寫能力。軟實力方面,婷容學姐認為應培養說故事的能力,讓數據的呈現有意義;而永續管理師工作涉及跨部門協作,因此需具備良好溝通、協作與共感能力,以及面對挑戰時的挫折耐受力。


▲黃婷容學姐創辦《DIDIRONG LIFE》永續部落格與Instagram粉絲專頁,分享ESG永續資訊、職涯與個人成長內容。(照片/黃婷容提供)

回顧永續管理師工作與經營自媒體,黃婷容學姐投入於此的初衷為「希望工作不只是賺錢,還能為社會帶來幫助與回饋」,她邀請大家一起找到想要捍衛一輩子的事情,為它付出時間、理解與愛,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並勇敢地實踐!

【行傳活動】西子灣的畢業啟航 行傳旅程邁向嶄新篇章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初夏的鳳凰花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節。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6月8日在本校西子灣沙灘會館玻璃教堂舉辦114級碩士班暨在職專班畢業典禮,由行傳所所長周軒逸教授、鄭安授教授及張榮華教授出席參與,與家長們一同見證畢業生的珍貴時刻。現場設有看板與氣球供大家合影留念,並準備精緻午茶餐點,讓畢業生和與會者共享喜悅氛圍。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微笑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行傳所教授與畢業生合影。(照片/柯蓉蓉提供)

教誨化為畢業祝福 師長的肯定與鼓勵

活動當天,首先由周軒逸所長為畢業生送上誠摯祝福,他表示,希望大家能在各自的道路上持續努力,也很感謝與同學們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接著,鄭安授教授勉勵:「要選擇自己熱愛、喜歡的事情才能夠堅持下去」,並提醒同學們要心懷感恩,謝謝一路上陪伴的親朋好友。隨後,114級一般生導師張榮華教授分享道,回首這兩年的碩士生涯,相信大家都滿載而歸,期許畢業生找到理想工作,忙碌中別忘了照顧身體。無法出席典禮的譚躍教授與王紹蓉教授則透過影片獻上祝福;而李雅靖教授則讓主持人以簡潔有力的話語鼓勵畢業生:「三個月內完成論文,找到理想工作,人生豐盛而喜悅」。


▲行傳所周軒逸所長致詞時,台下學生給予熱情互動。(照片/柯蓉蓉提供)

敬佩與感謝之際 學子們的夢想啟航

在師長之後,接著輪到學生們上台致上畢業祝福。碩士班一年級代表王國頲、徐約瑟表示,對於學長姐已走過論文關卡感到敬佩,並獻唱《Tequila》作為祝福。接著是一般生畢業代表黃楷鈞致詞,他說道,不管是量化研究、質性研究、行銷案例或統計學,都要感謝師長的陪伴與諄諄教誨,也相信在碩士班的兩年時光將會成為永不褪色的回憶。而專班生畢業代表馮蕙芳則在致詞中表示,踏入職場後的進修,從來沒有像在研究所如此投入,很開心能夠在夢想的學術殿堂畢業。

一張含有 人的臉孔, 文字, 服裝, 女人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碩專畢業生代表馮蕙芳上台致詞。(照片/柯蓉蓉提供)

歡笑感動的典禮時光 趣味問答與學弟妹的祝福

在本次溫馨畢業典禮中,為了再次凝聚彼此情誼,特別安排以「行傳知多少」為主題的趣味問答遊戲,內容涵蓋行傳所教授與畢業生的趣事與回憶,讓大家在歡慶畢業之際增添笑聲。碩士班一年級的學弟妹們也透過具有巧思的祝福短片獻上心意,一句句真摯的「畢業快樂」為典禮增添感動情懷。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微笑, 畢業典禮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譚躍教授無法親自出席典禮,指導學生特別為她製作人形立牌,象徵其一同參與這場畢業盛宴,成為現場趣味的一幕。(照片/柯蓉蓉提供)


▲撥穗前,畢業生們懷抱喜悅穿上學士袍,滿懷期待迎接典禮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重要時刻。(照片/柯蓉蓉提供)

典禮進入尾聲,指導教授們親自為畢業生撥穗,軒逸所長也逐一授予畢業證書,為畢業生的行傳所生涯畫下句點。隨後,本次畢業典禮在大合照中圓滿落幕,而西子灣的夕陽也悄然現身,以溫柔光芒照耀著畢業的喜悅。

【行傳講座】沉浸式體驗成策展顯學 內容與情感為文化內涵

【記者蔡喬安/採訪報導】

本學期由周軒逸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管理講座」課程於5月16日邀請到來自翡冷翠文創的鄭清煌總經理以「台灣沈浸體驗策展與行銷演進:從『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到『印象派150週年』」為題,分享台灣沉浸式體驗展覽的特點與行銷策略,也指出策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牆, 人員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清煌總經理(前左)、周軒逸教授(前右)與行傳所同學們合影。(照片/蔡喬安提供)

策展不只是陳列與展示 更是理念的呈現

首先,鄭清煌總經理指出,策展的核心在於「策」,而「策展」代表策劃、篩選並展示。從行銷的角度來看,展覽價值傳遞、展覽設計與消費體驗都屬於「策」的一環。因此,策展並不只是展品的陳列與集合,更是精心設計的策略規劃,能夠傳達理念與觀點;或能藉由接觸人群的機會,引發消費者自主打卡或社群分享展場內容,來提高品牌能見度。

▲鄭清煌總經理擁有多項專案經歷,如「印象派150週年光影藝術展」與「會『動』的清明上河圖」。(照片/蔡喬安提供)

沉浸式體驗成展覽大宗 主動參與強化連結

碎片化時代的來臨,加上後疫情時代人們行為的改變,觀展觀眾已無法滿足於傳統策展,而是更偏好結合多重感官刺激、互動性強的「沉浸式體驗展覽」。在此種模式下,展覽可能會結合投影映射(Projection Mapping),或AR、VR等技術,刺激觀眾的多種感官,讓觀眾身歷其境地體驗故事與藝術。透過這種讓觀眾主動參與、模糊觀者與展覽界線的方式,使觀眾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也能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與情感。

一張含有 文字, 室內, 牆, 傢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清煌總經理表示「會『動』的清明上河圖」是他策畫最廣為人知的展覽之一。(照片/蔡喬安提供)

台灣策展面臨困境 策展仍以內容為核心

談及策展產業現況後,鄭清煌總經理指出未來策展可能面臨的幾項挑戰,包括:展演空間不足,難為沉浸式展覽設計做長期規劃;現今展覽結合藝術、文化與科技等領域,缺乏整合多種技術之人才,造成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不過總經理也提醒,儘管科技帶來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展覽藝術的核心目標始終仍是內容本身,也是考驗策展者對「人」的深度理解,需在技術創新與藝術表達之間,取得真正的平衡。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員,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鄭清煌總經理與同學討論策展行銷發展現況,並大方贈送展覽門票給舉手發問的同學。(照片/蔡喬安提供)

演講最後,鄭清煌總經理提到藝術審美沒有絕對標準,策展也沒有唯一公式與標準解答。因此,策展人要多與各界專家合作討論、更了解目標客群習性後,在不斷實驗中尋找最容易成功、成本可控且效益最高的路徑,以策畫出真正打動人心的展覽。

【行傳講座】從人際溝通到立場極化 媒介效果的複雜歷程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現今媒體環境日益複雜,大眾媒體、社群平台與人際討論交互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與行為,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本學期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譚躍教授開設之「媒介效果」課程於5月20日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施琮仁教授以「從單一視角走向整合視角:媒體與人際討論的互動角色」為題,帶領同學思考人際互動與社群媒體間對於個體的媒介效果影響,並分享OSOR模型的核心概念。

▲譚躍教授(前排左一)、施琮仁教授(前排左一)與課堂同學們的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人際溝通的力量 媒體訊息的接收與詮釋

演講一開始,施琮仁教授簡單回顧媒介效果理論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強效果論」逐漸轉向「弱效果論」,引導大家思考媒介的影響並非單向或絕對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交互影響。隨後,施教授拋出問題:「從媒體獲得資訊,與從人際網絡中獲得資訊有何不同」?他進一步將人際溝通分為四種形式:對話(conversation)、講話(talk)、表達(expression)與訊息傳遞(messaging)。透過以上,施教授指出人際互動不僅影響媒體訊息的接收與詮釋,也與人與人之間如何進行討論有關。

▲施琮仁教授研究專長為科學傳播、媒體內容與媒介效果。(照片/柯蓉蓉提供)


一張含有 室內, 傢俱, 資料表, 椅子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透過引導同學思考「人際討論」的目的與媒介使用之間的關聯,施琮仁教授說明這兩者如何影響人們對媒介內容的理解與回應。(照片/柯蓉蓉提供)

接收資訊過程 從認知捷徑到立場極化

施琮仁教授在演講中指出,認知捷徑(Cognitive Shortcuts)是人們面對資訊時常出現的心理機制,讓個體不用了解其內容,便能快速做出判斷,卻也容易導致偏誤。意識形態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捷徑,人們常根據原有立場進行決策,而非全面理解資訊。隨後,施教授援引研究指出,當人們接觸並理解與自己不同立場的觀點後,不僅未改變自身信念,反而可能更加堅定原有想法,造成立場極化(Polarization),這表示接收新資訊,不必然會削弱或動搖人們對原先立場的堅持。

一張含有 室內, 電腦, 辦公大樓, 傢俱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以近期的「核電歸零」議題為例,施琮仁教授說明在科學新聞中,人們常會依據自身對經濟、環保或安全角度的關注,對相同的新聞內容做出不同的解讀與回應。(照片/柯蓉蓉提供)

以OSOR模型作結 各式因素交織的複雜歷程

延續人際傳播與認知捷徑的內容,施琮仁教授以自身研究說明OSOR模型,此模型將個體的接收資訊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O₁(Orientations)代表人們既有的社會文化結構因素,其中包含個人背景與使用該媒體的動機;S(Stimuli)則是指具體的使用行為,如使用頻率、停留時間、社群平台上的互動次數等;O₂(Orientations)則代表接收資訊後可能讓人們感覺更有自信,因而產生的知識累積與效能感;R(Response)指的是實際行為反應。此模型可以顯示媒介效果經由個體背景、使用行為與後續反應等因素形成的複雜過程。

回顧此次演講,施琮仁教授從人際互動出發,探討其對媒體資訊接收與理解的影響;進而談到認知捷徑如何影響人們根據既有立場做決策;最終以 OSOR 模型作結。以上分享讓同學能從新的視角出發,重新理解媒介效果的產生與後續影響。

【行傳講座】從製衣傳產品牌化出發 走向企業家的人生課堂

【記者柯蓉蓉/採訪報導】

從傳統代工模式走向品牌化的過程,是許多公司在追求長久經營時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本學期由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鄭安授教授開設之「行銷傳播策略」課程於5月7日邀請到啟逵公司陳志榮總經理進行品牌行銷專題演講,以「從製衣傳產逆變出的品牌」為題,分享自身創業經驗,以及帶領傳統製衣產業的品牌轉型過程。


▲鄭安授教授(前排右一)、陳志榮總經理(前排左一)與課堂同學們的合照。(照片/蔡喬安提供)

傳統製衣轉型 打造高端醫用衣物品牌

演講一開始,陳志榮總經理分享了傳統製衣代工的轉型歷程。陳總經理透過日常觀察,發現醫護服裝市場長期缺乏具備高機能性的產品,因此將製衣代工轉型專為醫護人員打造兼具彈性、舒適與實用性的專業服飾品牌。他秉持「每位醫護人員都是專業的」的理念,將全體醫療從業者視為潛在顧客,其服飾產品不僅強調功能性,也積極導入環保與永續概念,每年訂立產品耐用性、回收衣料材質與包裝等具體目標,逐步實踐企業ESG精神,展現品牌在永續發展上的前瞻思維與行動。

▲陳志榮總經理從自身歷程出發,分享其從輔仁大學生物學系(現為生命科學系)與織品服裝研究所的求學背景,到進入職場與創立公司過程的經驗體悟。(照片/柯蓉蓉提供)

人生歷程的體悟濃縮 善用轉折點與做強做深

陳志榮總經理將自身創業歷程、企業經營與人生體悟,濃縮為「十堂課」與同學們分享。從「善用轉折點」的概念開始,他坦言自己曾面臨接班人出走、生病與工廠訂單驟減等重大危機,但正是在這些關鍵時刻,他將公司從代工轉型為專業化品牌,也就是將產品「做強做深」,逐步走出低谷。在整場演講中,陳總經理最常提起的一句話是:「我可能錯了」,體現企業領導者秉持的開放心態與反思精神,同時提醒大家需持續對自身看法保持覺察。


▲陳志榮總經理將自己的創業歷程,以及作為公司領導者面對下屬與因應社會趨勢時的學習與心境,整理為其人生中的「十堂課」。(照片/蔡喬安提供)

長遠價值的經營關鍵 自有平台與文字力

談及品牌行銷策略時,陳志榮總經理強調經營的長遠價值,這也與他在十堂課中提出的「重視文字力」相互呼應。陳總經理提及行銷策略中的 PESO 模型,涵蓋付費媒體、口碑媒體、分享媒體與自媒體,並指出許多企業過度依賴廣告投放,忽略了自有平台經營帶來的長久價值。正如陳總對文字力的重視,他表示,文字書寫可以反覆咀嚼,讓人省思,更能促使問題解決與落實行動,體現資訊快速變動的時代,自有平台經營與文字力,正是累積深度與創造長遠價值的關鍵。


一張含有 室內, 服裝, 人員, 牆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除了對於人生歷程的省思,陳志榮總經理曾參與「公路上的公民課」徒步活動,透過九天行走深入台灣偏鄉地區,對該地教育資源缺乏有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照片/蔡喬安提供)

回顧此次由陳志榮總經理的演講,內容從企業經營實務、品牌行銷策略的PESO 模型,再到以十堂課敘述個人生命經驗的體悟,本次演講讓同學們在未來品牌行銷策略的制定與人生路途上有更多元的決策觀點與視角。

瀏覽數: